2018年上高中語文教師資格面試試講真題參考答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時間:
- 2018-12-19 18:54:04
- 作者:
- 羅老師
- 閱讀:
- 來源:
- 河北教師教育網




【學習目標】
1.體會詞作長于用典、對比鮮明的特點。
2.反復誦讀,體會稼軒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特點。
3.體會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期望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重難點:重點、和難點在于理解詞中的典故,把握用典的意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以臧克家在濟南的辛稼軒紀念館撰的對聯導入:“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顆。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壯詞千篇。”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憑借著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閃光。他們將熱血舉過頭顱,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一顆愛國心,空余英雄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穿越千年,體會一個落魄英雄的縱橫老淚。
二、走近作者,把握背景。
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渴望恢復中原。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所謂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三、誦讀感悟,理解內容。
主要分為兩個環節展開
第一個環節:初讀課文、朗讀指導。教法為示范朗讀法、學法為自由朗讀。
教師范讀。配樂為《十面埋伏》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韻腳:上下片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個字,韻腳應該讀得響亮,作稍長的停頓。字音: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斷句: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學生自由朗讀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疏通詞義。
用多種朗讀方式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并為下一個環節,再讀詩歌,把握感情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環節:再讀課文,“時空連線”。
學法為合作探究法、誦讀法。教法為問題探究法。
首先請學生以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結合課下注釋,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詩人在上片登亭遠眺,看到了什么景色?想到了那些英雄人物?為什么會想到這些英雄人物?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通過追述孫權、劉裕人生事業在京口起步的典故,把握作者緬懷英雄、感慨悲己的心情。體會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向往之情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再讀上片。
2.詩人在下片寫到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與京口并無聯系,作者為什么會寫他們呢?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作者借劉義隆草率北伐失敗的事實已然被人忘卻,來映射當時韓侂胄不愿認真準備,草率北伐的現實。表現詩人對國家的深沉憂慮。以及作者以廉頗自況,老當益壯,仍想為國效力,無奈不被重用。體會作者悲憤沉痛之情。
小結:全詞熔寫景、詠史于一爐,懷古憶昔和傷時諷今密切結合,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時間和空間交接轉換都極為自然流暢,縱橫捭闔,一氣貫注。格調沉郁,悲壯蒼涼,大有幽燕老將之風,正如明代楊慎在《詞品》中所評:“辛詞當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第一。”清代陳廷焯也評價道:“句句有金石聲音,吾怖其神力。”郭沫若也曾題聯貼切評價了辛詞的風格,用在這首詞中十分恰切。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顆。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壯詞千篇。《詞綜》所說,“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第三個環節:誦讀涵詠,內化情感。
理解了內容,把握了詩意之后,我主要引導學生開展誦讀比賽。首先指導學生誦讀技巧。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3.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誦讀,形式可以多樣。可以有單聲部,和聲部,也可以誦讀、表演相結合。設置這一環節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在誦讀涵詠中體會詩歌的意境,進入審美情境。
【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板書:上片:孫權、劉裕--英雄北伐、感慨悲己--贊嘆向往板書:下片:劉義隆、拓跋燾-- 借古諷今、警告當局--沉痛憂慮廉頗 -- 自比身世、傷時悲己--慷慨悲憤【作業設計】
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4)題。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全篇來看,詩人是運用何種方式來述志抒懷的?
答案:“三問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諷今”。
(2)這首詞融經鑄史、驅遣自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答案: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作者借用三國梟雄曹操對劉備稱贊孫權的故事,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反襯當權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顯得十分貼切自然。
(3)本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塑造了一個統帥千軍萬馬,雄踞東南一方,奮發自強,戰斗不息的英雄孫權形象。或塑造了一個年少有為,具有非凡膽識,蓋世武功的不斷征戰的英雄孫權形象。
詞人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正是反襯當朝文武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
這首詞與同時期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意境高遠,風格明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有懷懷古》沉郁頓挫,憂國、傷時、傷己。兩首詞同為懷古傷己,寫法大異,不失為千古絕唱。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