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教師資格面試:高中歷史《三教合一》教案
- 時間:
- 2020-07-20 10:23:19
- 作者:
- 徐老師
- 閱讀:
- 來源:
- 河北教師教育網




1.通過閱讀史料,分析三教合一出現的背景和過程,能夠從歷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提高史料分析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通過小組討論,理解三教合一的影響,提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三教合一形成的過程。
【難點】
三教合一的背景。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圖片,并引導:這幅畫是明朝皇帝朱見深繪制的《一團和氣圖》,這幅畫為我們描繪了三個人物形象,分別是儒士、僧人和道士。他們三個人相擁在一起,三張人臉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為一張臉,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絕。這幅畫反映了怎樣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又蘊含著怎樣的背景?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圍繞上節課所學知識,展開引導: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后,對于儒學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后,佛教與道教在中國相繼出現。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東漢末年道教也開始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佛教、道教有著怎樣的發展態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在這一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
教師播放紀錄片《中華文明·七彩長虹》,提問:在這一發展態勢下,儒學、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借鑒,表現出了怎樣的新特點?
學生結合教材進行回答: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二)形成過程
教師提問:佛道的盛行,儒學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隋朝的儒學家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學生回答:隋朝的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教師展示唐朝的代表性建筑,并進一步提問:隋朝短命而亡,儒學家們并沒有實現重振儒學地位的目標。唐初,綱常禮教遭到破壞,為了加強統治,唐朝對儒學、佛教和道教分別秉持怎樣的態度?
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崇儒、禮佛、尊道。
(三)影響
教師展示史料,請同學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5分鐘后派小組代表回答:唐朝統治者所實行的三教并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一方面促進了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另一方面二者也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2.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課所學知識。
2.作業:韓愈對于儒學的復興提出了哪些觀點?請同學們課下搜集資料,下節課一起交流分享。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