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北教師招聘筆試考試試題及答案解析二
- 時間:
- 2024-06-17 16:13:46
- 作者:
- 趙老師
- 閱讀:
- 來源:
- 河北教師教育網





1.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下列不屬于前運算思維階段的兒童所具有的特點是( )。(單選)
A.掌握守恒概念
B.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
C.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
D.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2.個體在解決問題中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這種認知方式稱( )。(單選)
A.場獨立型
B.場依存型
C.輻合型
D.發散型
3.我們可以發現,人們一般是在出生時就發展了喜怒哀懼的一般情緒,然后再逐漸發展出理智感、道德感等高級情感,而不是先有高級情感后才有一般情緒。這體現心理發展的( )。(單選)
A.階段性與連續性
B.定向性與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4.我國醫務工作者李惠桐先生對嬰兒動作發展訓練的最合適時期進行了研究,其考察的項目包括嬰兒的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等訓練內容。研究結果表明,在孩子動作生理成熟出現的早期進行訓練效果是最好的,而在此之前進行訓練就是一種浪費。從學習準備狀態構成來看,這屬于哪一構成?( )(單選)
A.關鍵期
B.生理方面的發展狀態
C.非智力因素的準備
D.智力和技能方面的準備
5.小琴認識到可以看視頻的物體叫做電視機,后來她看到一位姐姐拿著手機放視頻,她就指著手機說“好小的電視機呀”。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琴的認知圖式發生了( )。(單選)
A.平衡化
B.遷移
C.順應
D.同化
6.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將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做了區分,下列屬于低級心理機能的是( )。(單選)
A.情緒
B.邏輯思維
C.有意注意
D.情感
7.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下列人格發展任務匹配正確的是( )。(多選)
A.幼兒園的小花在媽媽打掃房間時,主動幫忙掃地——自主對懷疑
B.初中的小明總是在思考以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C.張小姐愿意與閨蜜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總是喜歡分享各自的小秘密——親密對孤獨
D.小明一進入小學就努力學習——勤奮對內疚感
8.下列選項屬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中前運算階段的有( )。(多選)
A.花花打碎了玻璃杯,哭著告訴媽媽玻璃杯死了
B.李明能思考如果他是校長,學校應該怎么管理
C.王放走了一遍去朋友家的路,回家能畫出路線圖
D.小嘉知道他有哥哥,但是不知道他的哥哥有弟弟
9.我們通常會用“疾風驟雨”來形容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動蕩性。( )(判斷)
10.維果斯基認為,工具的使用,為人類帶來了新的適應方式,這種方式不同于動物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而是以物質生產的間接方式來適應自然。( )(判斷)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關于認知發展問題,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并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選項A,掌握守恒概念。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出現了顯著的認知發展。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
選項B,開始出現表象和形象圖式。進入前運算階段,兒童能運用表象和符號思維,即兒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來描述外部世界。
選項C,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感知運動階段的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圖式。這一階段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兒童在9~12個月逐漸獲得客體永恒性。
選項D,一切以自我中心。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點,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以為世界是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圍繞著他轉。這種自我中心也體現在兒童的言語中,有三種表現形式,分別是重復、獨白、集體獨白。
題干中描述的是不符合前運算階段的特點,掌握守恒概念為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特點。B、C、D三項均與題意不符合,故本題選擇A選項。
2.【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的認知方式。認知風格又叫認知方式,指個體感知、記憶、思維、問題解決、決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認知方式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并沒有優劣好壞之分。
選項A,場獨立型的學生是“內部定向者”,對客觀事物做判斷時,常常利用內在的參照(主體感覺),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獨立對事物作出判斷;場獨立型的人善于分析和組織。
選項B,場依存型的學生是“外部定向者”,對事物作出判斷時傾向于以外部參照(身外的客觀事物)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容易受周圍人們,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場依存型的人不能將一個模式(或圖式)分解成許多部分,或者只專注于情境的某一個方面。
選項C,美國學者吉爾福特通過研究認為,輻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范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
選項D,發散型認知方式則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發散思維的特征,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題干中,個體在解決問題中能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屬于發散型認知方式。選項A、B、C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
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選項A,階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征,從而處于優勢的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連續性特征是指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后一階段的發展總是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基礎,而且又在此基礎上萌發出下一階段的新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選項B,定向性與順序性,是指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階段與階段之間也是不可逾越的。
選項C,不平衡性指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水平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表現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上、發展的起訖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上的不同進程;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
選項D,差異性指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往往不盡相同,表現出個體的差異性。
題干強調由喜怒哀懼等一般情緒發展到道德感等高級情感,這體現心理發展的定向性與順序性。綜上所述,答案選擇B。
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習準備狀態的構成。學習準備狀態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大體可分為三個維度:生理方面的發展狀態、智力和技能方面的準備、非智力因素的準備。
選項A,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關鍵期中,個體對環境的影響極為敏感,有時又把關鍵期稱為敏感期。但它并非學習心理準備狀態之一,故排除。
選項B,生理方面的發展狀態,特別是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成熟程度,這是構成準備狀態的物質基礎。只有生理發育到一定程度,兒童才能順利地學會某些動作和行為,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超越階段進行學習往往不能產生有用的效果。
選項C,非智力因素的準備,如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習態度和習慣、生活經驗與人際交往等,這些因素的準備狀態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意志品質的發展。
選項D,智力和技能方面的準備,這是接受學校教育的重要條件。智力的發展和技能的掌握不僅與生理發育的一定成熟程度相適應,而且要求某些先行心理因素的發展為其前提,這些先行的心理因素又是與較早的生理發育程度相適應的。特別是在智力發展過程中,已經獲得發展的智力因素成為以后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所必不可少的準備。
題干中“在孩子該動作生理成熟出現的早期進行訓練效果是最好的,而在此之前進行訓練就是一種浪費”表明了生理方面的發展狀態。綜上所述,答案選擇B。
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同化與順應。
選項A,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外一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機體與環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變行為以重建平衡。個體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
選項B,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鐘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如常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選項C,順應是指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刺激的影響,即改變原認知來接受新東西。
選項D,同化是指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境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中,即不改變原認知就可接受新東西。
題干中小琴沒有改變原本的關于“電視”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其用來解釋新知識,所以這應該是皮亞杰的同化。綜上所述,答案選擇D。
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將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做了區分,低級的心理機能是依靠進化而獲得的心理機能,人和動物都具有;高級的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他以人類社會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為中介,因此只有人類具有。
選項A,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動物和人都具有情緒,故屬于低級的心理機能,與題干相符,當選。
選項B,邏輯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思維。概念、判斷、推理等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機能,動物不具有,故屬于高級心理機能,與題干不符,排除。
選項C,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機能,動物不具有,故屬于高級心理機能,與題干不符,排除。
選項D,情感一般指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系后而產生的穩定的、深刻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只有人類具有情感,動物不具有,故屬于高級心理機能,與題干不符,排除。
綜上所述,本題選擇A選項。
7.【答案】B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
選項A,學前期的個體,年齡為3-6、7歲,此階段的沖突是主動對內疚。幼兒園的小花想幫媽媽打掃衛生,體現了兒童具有主動感。A選項匹配錯誤。
選項B,青年期的個體,年齡為12-18歲,此階段的沖突為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個體此時開始體會到自我概念問題的困擾,也即開始考慮“我是誰”這一問題,體驗著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沖突,B項匹配正確。
選項C,親密對孤獨(18-30歲),此時個體如能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可形成一種親密感。這種意義上的親密感是指個體愿意與他人進行深層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種長期的友好關系,學會與他人分享而不計較回報。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與人分享便會陷入孤獨中,C項匹配正確。
選項D,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本階段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開始體會到持之以恒的能力與成功之間的關系,開始形成一種成功感,D項匹配錯誤。
故正確答案為BC。
8.【答案】A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功能。(1)一切以自我為中心;(2)沒有守恒概念;(3)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4)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5)作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維度;(6)“萬物有靈論”。
選項A,花花打碎了玻璃杯,告訴媽媽玻璃杯死了是認為玻璃杯有生命,體現了前運算階段萬物有靈論,符合題意。
選項B,李明思考如果他是校長,學校應怎么管理,運用到抽象邏輯思維,體現了形式運算階段中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方式來解決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
選項C,王放走了一遍去朋友家的路,回家能畫出路線圖體現了具體運算階段中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不符合題意,排除。
選項D,小嘉知道他有哥哥,但是不知道他的哥哥有弟弟體現的是前運算階段的思維不可逆,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擇AD。
9.【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協調性的特征,我們常用“急風驟雨”來形容初中生心理發展的動蕩性,故本題說法錯誤。
10.【答案】√。解析:本題考查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工具的使用,為人類帶來了新的適應方式,這種方式不同于動物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而是以物質生產的間接方式來適應自然,故本題說法正確。
以上就是“2022河北教師招聘筆試考試試題及答案解析二”的全部內容,關注河北教師資格網(m.18loli.com)了解更多河北省教師資格證信息,如報考條件、報名時間、報名入口,考試科目和考試時間、準考證打印、普通話成績查詢、資格認定時間以及唐山教師資格、石家莊教師資格等地區相關內容。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